2006年12月30日 星期六

電影:恐懼鬥室

恐懼鬥室(SAW)是近年不可多得的好看電影,同類型電影唯一可與之並駕的我認為只有心慌方(Cube)。

這齣「恐懼鬥室2之死亡困局」和第一集一樣都是逃離密室的遊戲,一向Hollywood的恐佈電影只標榜血腥,或突如其來嚇你一驚,一點恐佈的感覺都沒有,當然saw也十分之血腥,但它的佈局令人十分之毛骨悚然,尤其是其中一個被困者因誤觸機關被活活燒死那一幕,我要半掩著眼睛才能看下去,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聽說第三集「死神在齒」在外國上影時有觀眾被嚇暈了,我還沒看,但有機會一定會看的,第四集明年中上影,期待中。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閱讀:倪匡說三道四

和黃霑的雜文一樣,倪匡的雜文也是我從少就喜歡看的,近日閒逛書局,嚇然發現明窗出版社把倪匡多年來寫成的雜文編成了一套五本的文集,我有一種重遇故人的喜悅,當然毫不猶豫便把這套書買下。原以為出版社會比照黃霑的做法,等作者作故後才把文章結集出版,想不到那麼快便出了,可能倪匡近日從加拿大回流香港,更出席了一些公眾活動,例如到書展和讀者座談,又上電視接受訪問,更揚言封筆,導致人氣急升,出版社便乘此氣勢為其出版舊作,不得不佩服出版社老闆的商業頭腦。

倪匡把自己的雜文比喻為信,所以出版社當年把倪匡的散文集命名為「燈下的信」、「雲端的信」、「無情的信」、「不寄的信」、「失落的信」等等。更早的時候,約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又以沙翁為筆命出版了約三本散文集。可惜的是,自九十年代開始,倪匡便再沒有寫過雜文了。
正如倪匡自己所說;「我的散文寫得比小說好」,我很認同他這句話,他最有名的衛斯理系列小說,我看了三四十本之後便不想看下去了,他的小說只是有某些情節好看,總體故事一般,尤其結局有時過於馬虎,令人失望。

這五本文集裡每一篇文章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回想起少年時看這些文章的時候,他某程度上影響了我的人生觀,更在我最困頓的時候給予我支持與安慰。現在我已快到三十而立之年,重看這些文章時依然有所啟發。


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深圳少年宮書城

早兩日整理書櫃,發覺我未看的書竟然比看過的還要多,很久之前已經開始限制自己暫時不要再買了,但還是不能忍手的愈買愈多。

深圳又再開了一間號稱全亞洲最大的書城,對我來說是不能不去「朝聖」的,到時不買書更有「深入寶山空手回」的感覺,看來我的書債只有愈積愈多。




深圳地鐵少年宮站D出口一出即是


書城外有一大片休憩草地




行遍每個角落至少消磨半天時間


天台上古怪的建築


我在想什麼?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閱讀:黃霑文集

黃霑於前年(2004)逝世,出版社把他近十多二十年來所寫的文章結集成五本文集,而我第一時間便把這套書買下,因為喜歡看黃霑的雜文已經超過十年了,雖然這五本文集裡的文章我幾乎都已經看過,但還是細心的再翻閱一次,這純粹是一份情意結,因為在翻看的時候,我彷彿墮進了回憶的時光隧道,使我不時回想起當年看這些文章時,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黃霑是一個全能的創作人,而且生活經歷豐富,他的文章題材包羅萬有,有寫自己的創作心得、有寫他對朋友的感覺、有寫他在廣告界工作多年的所見所聞、更有寫自己的生活感受。從黃霑的文章裡發覺,他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但卻不優柔寡斷,他可以為愛上林燕妮而與多年的結髮妻子華娃離婚,在世俗的眼光看來,他是一個千夫所指的負心漢,但這何嚐不是一種大情大性的表現?他雖然移情別戀,但對前妻仍深感愧疚,曾經寫下「心債」一詞,以表達自己的感受。每次聽著梅艷芳如泣如訴地唱著「重重心中痴債,原是欠下你一世,無限無盡愛在我心底......」心中都彷彿感受到當時人當時的心境。

雖然喜歡黃霑的文章,但只限於他的雜文,他的小說和他享譽文壇多年的「不文集」,我都不太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