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蘇軾與姚文元的《江城子》

對於古代詩詞,有兩首是我最喜歡的,一是柳永的《雨霖玲》;一是蘇軾的《江城子》,前者是講生離,後者是講死別,但層次上應當是後者比前者為高,因為客觀上生離也許總有再相逢的時候,但死別卻是既定的事實,沒辦法再挽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在一個晚上夢見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心中悲痛,寫下這首悼亡詞,抒發他對妻子懷念之情。寫得迴腸盪氣,一往情深。

相隔約九百年,「四人幫」之一的姚文元都曾經寫過一首仿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南北兩茫茫。每思量,恍若望,千里孤燈,對影照炎涼。若是相逢應驚目,髮已盡,鬚如霜。   燃心何曾泯幽鄉。冷鐵窗,熱肝腸,萬折千磨,不灑淚一行。自截流光練正氣,遊星海,出八荒。
這首詞是姚文元寫給妻子金英的,四人幫倒台後,姚文元被判刑二十年,在獄中的他未能見上妻子最後一面,悲痛欲絕之下只好將情感抒發於詞上。雖然是模仿之作,但也頗有味道。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圖書館



今日早上九點才下班,回家路上,突然心血來潮,去了家附近的圖書館逛逛,從中學時代開始已很喜歡逛圖書館,本身讀書成績很差,唯獨喜歡看雜書閒書。出來社會工作後己鮮有再踏足圖書館,因為書愈買愈多,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完,這次故地重遊,有一種「溫馨」的感覺,隨手在書架上拿下一本小說,很多回憶重現,這不是我十多年前曾經看過的嗎!翻閱一下,情節人物都不太記得了,還有很多熟悉的書名,都是我多年前曾經借閱過的,彷彿和老朋友重遇一般,只是歲月如流,當年那個年輕的小伙子己經一去不回了!

逛圖書館總比逛書局的的收穫豐富,這無關要不要付款的問題,而是書局所陳列的,總是所謂最新最流行最暢銷最合大眾口味的書,一些出版超過五年的書,己經很難在書局裡找到,反而圖書館兼容並蓄,很多在市面上己買不到的書藉都可在此找到,可看而不可擁有的感覺總是讓人心癢。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閱讀:香港的命運

嚴格來說,我還沒看過這本書,其內容基本上都是在網路電台,蕭若元主持的節目《風蕭蕭》聽回來的,這已經是兩年多前的節目了,但一聽便上癮,蕭若元是香港公認的才子,他的節目天南地北,舉凡時事、歷史、股市、電影、閱讀等無所不談。這本《香港的命運》便是圍繞著香港的發展而寫成。

香港的繁榮是偶然的結果,同為中國的一個城市,香港之所以超越上海,其中一個原因是1949年共產黨解放了上海而並無解放香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國民黨政府便想收回香港,但被英國捷足先登,其後國共內戰,國民黨不欲與英國為敵,只好暫且將香港放下,至50年代,林彪兵至羅湖橋,再南下一步即可收回香港,毛澤東卻叫停,理由是「留下香港,將來對我們有用」。從歷史看來,中共一直戰略性地把香港擺放在資本主義體系裡,讓它扮演「窗口」角色,適時「為人民服務」。

及後韓戰爆發,美國對中國禁運,如果不是香港發揮窗口作用,運送醫葯、軍需品、燃料等,大陸經濟早就悶死了。後來周恩來與英國達成三條協議:香港不能成為反共基地;不能縱容外國間諜在香港活動;不能讓香港自治民主化。

香港的最大危機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收不收回香港只在毛澤東一念一間,當時為了革命什麼都可以犠牲,尤其是香港作為帝國殖民主義的象徵,這口氣最讓中國人噎不下去,能渡過此難關蕭若元認為是歷史的偶然。

今天中共雖然已收回香港主權,但是仍把香港留在西方金融體系內,也是基於「窗口」思維,起碼大陸企業可以來香港上市,吸收國際資金,而且,這並不影響中共在必要時對香港實施金援,也不妨礙大陸人去香港旅遊置產。

網上閱讀《香港的命運》:http://hkfate.blogspot.com/
網上收聽蕭若元節目:http://www.myradio.com.hk/